首页 > 商标维权 > 民事纠纷
知识产权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十)

第四章 知识产权损害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可行性

第一节  知识产权侵权的特殊性

一、知识产权的特点

(一)独占性

独占性又称垄断性,是指权利人对其创造的知识产权享有专有使用的权利,未经权利人同意或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该项知识产权;对同一知识产品,不允许有同一属性的两个以上的知识产权并存。知识产权的独占性比以有形物为对象的物权薄弱很多。因为一般物品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通常由一个主体实际占有和使用,所有人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有形财产,排除他人的不法侵占;知识产品则可同时被多个主体同时占有和使用,权利人通常难以发现不法侵权行为。独占性是知识产权的核心,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为自己获取利益却不付出任何代价,必须受到法律禁止。

(二)地域性

知识产权在空间上的效力不是无限的,而是受到地域的限制。按照一个国家的法律获得承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能在该国家发生法律效力。除非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协定,否则,超出该国家的地域范围,该项知识产权即不发生法律效力,其他国家没有予以保护的义务,其他国家的任何人可以在自己的国家内自由使用。如果权利人想要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也获得法律保护,就必须按照该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进行登记注册或审查批准。

(三)期限性

除商业秘密权外,知识产权一般具有法定的有效期限,在法定期限内受到法律保护,一旦超出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知识产权就自行消灭,相关知识产品全社会可以自由使用。这一点不同于人身权或所有权等传统民法上权利所具有的恒久性。知识产权的期限性,使得权利人必须在有效期内较快地获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转让或许可的费用,但这也可能使得愿意支付高额费用而获得知识产权的人数减少,而未经授权而擅自使用的人数增加。

(四)客体的无形性

知识产权客体是人们在知识形态领域创造的精神产品,即知识产品,虽然具有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没有外在的形体,而是具有无形性。无形性是知识产品区别于有形财产的主要特征。无形性表现在:一是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人们对知识产品的占有不是一种实在而具体的控制,而是表现为认识和利用。因此很难排斥多个主体在同一时间内占有和使用同一知识产品二是不发生有形损耗的使用。在多个主体同时占有和使用知识产品的情况下,权利人难以发现非法侵害自己的知识产权的行为。如果侵权人擅自利用他人的知识产品,无法适用恢复原状的民事责任。三是不发生消灭知识产品的事实处分和有形交付的法律处分。知识产品不会因为实物形态消费而导致其本身消灭,非权利人有可能不通过法律途径去“处分”属于他人而自己并未实际“占有”的知识产品。[1]

(五)客体的公开性

一般来说,知识产权客体具有公开性,它必须向社会公示、公布,使社会公众知悉,公开性是权利人取得知识产权的前提。例如,专利权人必须公布自己的技术内容,商标权人必须公开使用自己的商标,专利或商标的审查过程或结果向公众公开,公众也可以在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查询。公开发行的作品,公众更是可以从互联网、图书馆、书店等途径获得。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知识产权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广泛。因此,知识产权客体的公开性,客观上为侵权人实施侵权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与专利、商标或作品的公开性不同,商业秘密只能依靠保密来维持专有权利,而不具有公开性;商业秘密一旦被非法公开,将对权利人的利益产生巨大乃至致命的影响。

(六)客体的可复制性

可复制性是指知识产权客体具有的可以多次复制、重复利用的特性。知识产权之所以能够成为某种财产权,是因为知识产权客体被利用后,能够体现在一定产品、作品或者其他物品等物质载体上;也就是说,这种权利的客体一般可由一定的有形物去复制。比如,专利权体现在专利产品上,著作权体现在作品上,专利产品、作品都是可以进行多次复制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产权客体的复制更加容易。知识产权之所以容易被侵害,也与客体的可复制性密切相关。

(作者:徐智达 指导老师:吕淑琴 教授 华东政法大学)



[1] 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上海商标维权律师网 © 2009-2010
徐智达律师 版权所有:上海市海上律师事务所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445 8790,133 860 57288 传真:021-64452424
联系地址:上海市陕西南路231弄(海佳大厦)A座2层
沪ICP备15011030号-1